5月5日,“成都工匠”命名大會(hui) 在成都天府國際會(hui) 議中心隆重召開,必威中文官网首页職工彭德坤出席本次會(hui) 議並獲評2023年“成都工匠”。這是彭德坤繼去年摘得錦江區“濯錦工匠”之後,獲得的又一重磅殊榮。
彭德坤自2009年參加工作以來,始終保持著執著專(zhuan) 注、精益求精、一絲(si) 不苟的態度,默默在平凡的技術崗位上耕耘了十多年。從(cong) 一名工人實習(xi) 生到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,從(cong) 學徒到師傅,每一步都謙虛踏實,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績。近年來,緊跟國家產(chan) 業(ye) 規劃方向、落實產(chan) 業(ye) 政策,大力開展裝配式低碳建造技術,為(wei) 建築業(ye) 轉型升級做出了有力貢獻。
小小“建築夢”成就技術大拿
彭德坤,今年38歲,1985年出生於(yu) 山東(dong) 省寧陽縣的一個(ge) 小村莊。打小他就聰明、懂事,學業(ye) 之餘(yu) 還會(hui) 時常幫助家裏的大人修繕房屋,久而久之對建築產(chan) 生了興(xing) 趣。有時他會(hui) 自己活泥砌築,拿家中的小雞鴨棚舍和廚房灶台練手。每當一個(ge) 個(ge) 小小的作品呈現,彭德坤內(nei) 心自豪和喜悅之情油然而生。
考上大學時,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工程專(zhuan) 業(ye) ,勢必想掌握好一門技術,建造自己的一片天地。畢業(ye) 那會(hui) 兒(er) ,學校要求下車間一線鍛煉半年,集中車間實習(xi) 也要滿3個(ge) 月,對於(yu) 從(cong) 小幹過粗活、累活的彭德坤,很快就適應了。但不承想,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,並不是他所想象的那麽(me) 輕鬆。剛畢業(ye) ,現實就給了他當頭一棒。
那時他在項目上擔任技術員,項目總工是個(ge) 五十多歲的老專(zhuan) 家,但是電腦不熟悉,有一次老專(zhuan) 家讓他給甲方打一個(ge) 工作聯係單,表格是固定模板格式。彭德坤打開電腦,三下五除二就整理好了,自信滿滿地拿給總工看,總工隻瞄了一眼就丟(diu) 給他說“重新改”,摸不著頭腦的彭德坤立即拿回去檢查,發現抄送單位沒有修改,於(yu) 是修改後重新打印了一份拿給總工審核。結果總工接過單說,“你不用弄了,我來改。”隻見總工坐在電腦前,緩慢移動鼠標,用一指禪敲擊著鍵盤,修改了編號、日期、事項內(nei) 容、標點符號……足足改了半個(ge) 小時,彭德坤在一旁麵紅耳赤。此後,他做任何事情都加倍謹慎細心,把每一道工序搞清弄明,學會(hui) 了從(cong) 多角度考慮問題。工作之餘(yu) 看書(shu) 充電學習(xi) ,幾乎考取了建築施工行業(ye) 所有的證書(shu) ,逐漸養(yang) 成了做任何事情都要盡善盡美、精益求精的習(xi) 慣。
以技術解決(jue) 實際難題
2016年,彭德坤競聘為(wei) 五冶一公司創新技術員。期間,他一門心思撲在技術研究上,通過理論結合實際,一次次試驗總結、改進提升、創新應用,至今已經形成了學術論文10餘(yu) 篇,其中核心論文5篇;取得授權專(zhuan) 利35件,其中發明專(zhuan) 利9件;獲得省級工法17篇;主持、參與(yu) 科研課題10項。
每一個(ge) 成果都在解決(jue) 實際工程問題的過程中產(chan) 生。例如他最具代表性的專(zhuan) 利之一:一種旋轉式幕牆結構。這是針對重慶仙桃數據穀項目的小蠻腰扭轉造型的幕牆施工難題。彭德坤團隊前後經過了三次實體(ti) 打樣和反複深化,通過對現有幕牆係統的總結分析和優(you) 勢比較,集構件式幕牆的靈活性和單元式幕牆的整體(ti) 性優(you) 勢為(wei) 一體(ti) ,創新出一種構件單元組合式幕牆結構,基於(yu) 數字化的支撐,實現了車間生產(chan) +道路運輸+現場安裝的流水線一體(ti) 化作業(ye) 。這件專(zhuan) 利實現了6棟小蠻腰建築的幕牆外立麵的安全、高效、高質量施工。同時,這種專(zhuan) 利技術還可以應用於(yu) 城市立麵改造和裝飾裝修工程中,對建築幕牆領域產(chan) 業(ye) 化、智能化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(yi) 。
讓民居更富有技術內(nei) 涵
彭德坤剛來到公司負責創新技術工作,就去了寶興(xing) 災後重建的雪山新村項目考察。這裏的設計風格需要體(ti) 現川西特有的民居,以竹編牆和灰泥為(wei) 主要建築裝飾材料,當地民居的製作工藝主要以手工為(wei) 主,刀耕火種,肩挑背扛,效率低下,顯然不能滿足現代建築工藝的要求。
於(yu) 是彭德坤一行對此展開了調查和研究,在當地大山的羊腸小道上反複穿行,詢問當地匠人和居民對於(yu) 民居修建的注意事項和工藝手法,再帶著這些問題又回到項目營地查閱文獻,試圖找到傳(chuan) 統工藝與(yu) 現代建築工藝的契合點。
確定目標和方向後,他們(men) 開展了各種試驗,如灰泥的配比,竹編工藝的切割、加工、碳烤、防腐防蛀等,僅(jin) 僅(jin) 對竹編切割加工這一個(ge) 工藝,他們(men) 就在小鋼構廠裏邊反複試驗了2個(ge) 月的時間。經過對電路的控製,機械運行、轉向、調速各種試驗參數反複調整後,彭德坤一行最終研發出了竹片切割機,大大提高了竹片切割效率,被當地居民推廣應用。過程中,彭德坤還研發了關(guan) 於(yu) 民居修建打造的係列專(zhuan) 利和成果,也是基於(yu) 此次探索的過程,讓他們(men) 踏上了探尋城市更新和鄉(xiang) 村振興(xing) 的產(chan) 業(ye) 政策之路,成立了“城市更新工程中心”繼續開展前沿技術的開發。
2019年7月至今,彭德坤擔任了五冶一公司科技部副部長兼工程中心副主任,負責城市更新和低碳建造技術的研發和推廣。成為(wei) 團隊的領頭羊後,彭德坤仍然保持一絲(si) 不苟和務實創新的作風,始終銘記以技術創新和服務社會(hui) 為(wei) 己任,積極參加創新工藝大賽、觀摩等各種行業(ye) 創新推廣活動。同時,他每年培養(yang) 學生和工人20餘(yu) 人,努力用自己的綿薄之力推動城市更新研究,為(wei) 行業(ye) 轉型升級增添新動力。